【兒童健康】疫情下學生超重情況加重 衞生署呼籲日做運動1小時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9/02 18:00

最後更新: 2021/09/03 00:13

分享:

分享:

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(家庭及學生健康)鍾偉雄(左),及衞生防護中心高級營養師關淑瑩。(洪芷晴攝)
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約一年半,全港學生學習進度大受影響之餘,身體健康情況也明顯轉差。衞生署指出,疫情下兒童及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問題有轉差迹象,其中小一、小二的超重及肥胖學生比率由疫情前約13%,增至約20%;而中一生亦由約21%增至24%。有專家指出,若4至6歲等年幼學童已出現癡肥,即使將來減肥後,患上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仍會較常人高出數倍。

衞生署於母嬰健康院及學生保健處收集有關學童超重及肥胖的數據,其中發現新冠肺炎爆發後,學生超重及肥胖的比率明顯上升。去年到母嬰健康院檢查的4歲小童,有5%超重及肥胖,比2019年的2.8%上升2.2%。而2020/21年度出席學生健康服務的小一、小二學生,有20.2%超重及肥胖,較2019/20年度的13.9%上升6.3%;至於中一學生,則有24.1%超重及肥胖,比上年度的21.4%上升2.7%。

另外,衞生署今年8月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660名中小學生(424名小學生及236名中學生),發現中小學生於疫情下日常戶外活動量有重大改變,雖然有17.2%小學生及27.1%中學生增加戶外活動量,惟高達77.7%小學生及65.2%中學生則減少;亦有58.1%小學生及56.8%中學生的日常活動量有所減少,與疫情相約的分別只佔23.8%及24.4%。

飲食習慣方面,疫情期間有25.8%小學生及19.7%中學生增加飲用添加糖分飲品,亦有21.1%小學生及16.8%中學生增加食用高鹽高脂肪零食;另有15.8%小學生及11.7%中學生增加進食餐數,減少則分別佔6.4%及13.4%。

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(家庭及學生健康)鍾偉雄表示,超重及肥胖問題長遠有機會致癌症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。他建議,學生每天進行最少1小時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運動,每星期進行最少3次強化骨骼和肌肉的帶氧運動。

衞生防護中心健康促進處高級營養師(健康促進)關淑瑩表示,汽水及零食等「日積月累會變到好緊要」,舉例若要消耗一罐汽水的熱量便需要做30分鐘運動,若長期食量變大及攝取高糖份高脂肪食物而無運動,便易引致肥胖。她建議,學生正餐應多菜少肉、少油鹽糖,尤其避開現成調味料,例如茄汁本身已有25%的糖分,而外出用膳或外賣時可選擇有營食肆,「食得更健康」。

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坦言,大學研究團隊於疫情期間確實發現兒童肥胖現象有增加趨勢,相信與營養過份吸收、及多攝取高熱能食物,而運動量少有關,加上疫情持續逾年,改變學童的習慣亦更深,多方面的壞習慣易變成中央肥胖。

他指,若4至6歲學童「咁早期已經出現癡肥,即使未來瘦返,患上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仍然較常人高出數倍」,未來人口或增加不少慢性病的發病率,「可能10年、8年已經可看到出現好多肥胖症」。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洪芷晴